伴隨著“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特種繩索制造方——青島海麗雅集團技術團隊走進大眾視野。
深空探索充滿難以預料的危險。探測器從高空進入火星大氣,超高速摩擦和巨大沖擊力對著陸傘繩與著陸器之間連接處的耐高溫性能要求極高。為解決這一重要課題,海麗雅技術團隊一年多來全力攻關,僅選擇材料就返工40余次?!罢麄€過程很煎熬,但最終我們的技術經受住了考驗?!鼻鄭u海麗雅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徐連龍回憶說。
一根繩索,讓海麗雅站上了中國特種繩纜的高峰。
這根繩索,不僅能上天,還能入海,在“蛟龍號”下潛7000米深度時,一旦需要就可以立即把它拽上來,堪稱“救命之繩”。
上天、入海,掌握“獨門絕技”的海麗雅把一根繩子做到極致,并創下了中國繩纜界的“四個第一”,即:“中國深度”“中國精度”“中國溫度”“中國強度”,有“中國繩王”之美譽。
99年前,海麗雅作為國內首家繩帶實業企業,開啟扎頭繩國產化制造的先河。秉持“專精特新”深耕精神,歷經近百年風雨,如今的海麗雅集團已成為以海洋裝備產業、安全應急產業等板塊為主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青島海麗雅集團董事長張旭明介紹:“上世紀90年代,海麗雅曾經遍地開花,什么業務都做,后來發現必須聚焦,關、停、并、轉了9個與主業無關的子公司。最終聚焦主業,進軍繩纜?!?/p>
特種繩纜的研發在國內是空白,海麗雅決定“借腦引智”:一方面引進國內繩纜博士等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與清華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英國TTI繩纜研發中心等國內外院所合作,全速發力專用繩纜及相關裝備的研究開發。
目前,清華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科院海洋所、東華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青島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是海麗雅產學研合作的伙伴,中科院院士胡敦欣,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和戚發軔等海洋、紡織領域的專家加入了公司的“智囊團”。
在海麗雅近百年的發展中,鼓勵創新、支持研發是不斷打破技術瓶頸、保持產品迭代能力的關鍵。
“來祥”夫子盤、“平安”穿線器、“梁波”密度儀……在海麗雅的生產車間,能看到很多以工人名字命名的設備和產品等。張旭明介紹:“在海麗雅,只要你做出小改革、小發明、小創造,幫助提高了效率或質量,企業就會認可你,設備或產品等就可以用你的名字來命名?!?/p>
在海麗雅,有一個“成志創新工作室”。這個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承擔著創新攻關、技術交流、導師帶徒、成果轉化、選育人才等工作職責。張旭明說:“最初,郭成志是一名搬運工人,在車間學習鉆研中實現多項技術突破,逐漸成長為公司的技術骨干,并獲評青島市勞動模范?!?/p>
為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海麗雅特別設立了“董事長創新基金”,專項獎勵在工作中勇于創新的先進個人,激發大家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以此提高企業軟實力。
海麗雅還鼓勵員工秉持“工匠精神”,人人爭做能工巧匠。為了研究海洋科考使用的物探繩纜,徐連龍曾把自己天天關在40多攝氏度高溫、80分貝噪音的實驗室里,整整鉆研3個月!吃就將就幾口,睡就支個行軍床……最終,他成功了。中國海洋科考有了國產的物探繩纜,不再依賴進口。
2020年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宇宙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連接返回艙和降落傘的垂掛吊索是海麗雅生產的“蛟龍”特種繩纜。這種特種繩纜用高性能超纖繩纜替代笨重的鋼纜,填補了國內航天領域的纖維繩纜空白。
2021年5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海麗雅為其提供了著陸傘繩連接技術和特種彈性繩索裝備,用于著陸器耐沖擊試驗。這兩者對探測器進入火星后安全著陸極為重要,均屬世界首創。
海麗雅以特種繩纜為核心,不斷拓展到更多領域、更多場景,躍升為行業隱形冠軍企業。
靠匠心專心,海麗雅贏得了市場“傾心”,其研發生產的特種繩纜遠銷俄羅斯、加拿大、德國等30余個國家。
站在城市安全應急的新風口上,海麗雅開發了“蛟龍”繩索救援技術體系。該體系以實戰經驗為導向,針對山岳、水域、高空、狹小空間等多重情境下繩索救援技術培訓,為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培養了上千名救援骨干力量,全面提升了城市救援能力。
海麗雅明年將迎來百年誕辰,張旭明坦言,海麗雅的標桿對象非常明確,在全球范圍對標三家企業:第一家是民族企業華為,主要學習它的創新;第二家是同行——法國的BEAL公司,它是全球特種繩纜行業的頂尖企業;第三家是日本的金剛組,百年海麗雅學習千年金剛組的“長壽”之道。
“一路走來,創新是海麗雅發展不變的核心動力?!睆埿衩鞅硎?,“我們將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堅持自主創新,堅持工匠精神,在深耕以智慧特種繩纜為基礎的高端裝備領域主業的同時,加快數字化轉型,與時代同頻共振,堅持走好‘專精特新’發展之路?!?/p>
(文章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